close

三十三岁的时候,你在做什么?

读到余慈熏的故事,会想到自己。今年三十三,胸无大志的我,有很多写在纸上,挂在嘴上的梦想,但是,梦想在岁月的拉扯下,最终还是极限在嘴巴和纸张,这么近又那么远的距离中。

余慈熏13岁就与父母一起当志工,18岁到澳洲年社工工作硕士,毕业后应征进澳洲最大的非营利团体Brotherhood of St Laurence,负责照顾老人和游民,为他们安排活动、找住处和医院,做服务转介。她是有薪职工,一个月的月薪有马币一万,每天仅工作5.5小时,澳洲政府还为他们安排专属心理治疗师,为大家纾解压力。

当余慈熏通过使用期,正式录取后,心里的那把声音越来越大声的付出提问,接下来要做什么?我真的要终老一辈子在这里服务?什么是我要的生活?

后来,她拿出2003年大学毕业后写的一张愿望清单,上面有9个选项,最后打勾的是“我要到国外年硕士(社会学相关,29岁前)”,然后她看到一个还没打勾的“我要当国际志工”。六个月后,她提出辞呈,她说“我在澳洲做的事,替代性很高;我读书了,我有一些能力,我应该去做替代性低,没人要做的事,我应该去贫穷国家当志工,他们有需要我的地方。”

2009年10月,她来到柬埔寨金边,第一天晚上,就跟着巡逻车去夜巡。由于交通安全教育极少,加上90%交通工具只是脚车和motor车,所以一旦发生车祸,如果人清醒着,一定不会上救伤车,如果昏迷,则只有被一群人围观,大家的反应是,他没救了,就算救了也是浪费钱。她被深刻震撼住,不明白为何人命在换了一个国家后,竟会变得如此低廉--人的价值竟是死在垃圾堆旁?

“来到的第一天,我就决定留下来了。”余慈熏在接受商业周报采访时,如是表达。尔后,她回到台湾,综合民间团体的力量,盖起一间因材料和种种因素而一直无法完工的医院。盖了医院,就能做医疗方面的教育,这是余慈熏的愿望。她希望车祸救起的人,虽然不见得能救得活,可是人的价值,应该是伤口被清理地干干净净地的,家人还有机会看见他们的面,然后安详的死去,不该被丢在路旁。

余慈熏留下来,留在金边,做她认为该做的事。

三十三岁的我,在做些什么呢?虽然只是个小螺丝钉,但是我在努力地,希望能擦亮自己的心镜,也有余光去引光,并照亮其他的镜面。

 

*资料取自《商业周刊》第1160期及网路上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ongsiew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